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林煥新)數據顯示,博士研究生在歷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者中所占比例為60.72%,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的學者中,我國自主培養(yǎng)的博士生占70%以上?!安┦垦芯可切聲r代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人才基礎?!比珖舜蟠怼⒛暇┐髮W校長呂建表示,為提升普通高校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間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鼓勵博士研究生勤奮學習、刻苦鉆研,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要推動博士研究生資助體系動態(tài)調整,為博士研究生成長成才提供基礎支撐。
呂建介紹,近年來,國家不斷改善博士生待遇,建立健全了多元獎助政策體系。目前博士生享有的資助種類主要包括國家助學金、國家獎學金、學業(yè)獎學金、助學貸款、“三助”津貼、導師科研補助以及其他類型的單位自籌式獎助學金。教育部等相關部門于2009年和2017年先后兩次調整了國家助學金標準。2009年,國家助學金標準(當年名為普通獎學金)由每人每月240—28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833.33元(全年共10000元),漲幅達197%—247%。2017年,隨著《財政部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提高博士生國家助學金資助標準的通知》出臺,國家助學金標準由每人每月833.33元提高到每月1250元(全年共15000元),漲幅為50%。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目前博士生獲得資助的整體水平仍有繼續(xù)調整的需求?!眳谓ㄖ赋?,與博士研究生在科研領域的能力與貢獻相比,配套的資助體系和資助強度也有與時俱進的需求。據統(tǒng)計,當前的國家助學金僅比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高出20%,不到最低工資標準的60%;國家助學金與部分居民生活指標的比值有下降的趨勢。
呂建認為,當前博士生資助現狀主要呈現出保障性獎助水平有待動態(tài)提升(如國家助學金、學業(yè)獎學金)、激勵性獎助受益面覆蓋均衡性有待完善(如國家獎學金、其他自籌類獎助)、酬金性獎助吸引力有待提高(如“三助”津貼)等需要關注的問題。因此,未來改善博士生資助水平不僅需要構建保障性資助動態(tài)調整機制,還需對多元資助體系做出結構性完善,充分發(fā)揮多渠道資助的協(xié)同互補作用。
因此,呂建建議:
第一,加大保障性資助投入,動態(tài)調整助學金標準。建議教育部等相關部委每2—3年對當前博士生生活水平做出評估,及時對國家助學金的資助標準做出相應調整,力爭與最低工資水平同步提升,以此帶動博士生資助水平的整體提升。
第二,加強項目經費統(tǒng)籌,形成自適應性學業(yè)獎學金。對于大多數博士生來說,當前的學業(yè)獎學金主要起到抵消學費的作用。建議在設立由各級財政支出的基礎學業(yè)獎學金標準(不低于學費)之外,國家或地方政府要求培養(yǎng)單位增設由各類項目經費支出(如“雙一流”建設經費、學科建設項目經費、導師課題項目經費等)的自設學業(yè)獎學金標準,同時,項目經費充足的學科及導師在進行超額招生時,應提高相應的自設額度。
第三,創(chuàng)新“三助”體系,促進“按勞獲酬”。建議國家或地方政府協(xié)助建立跨界“三助”機制,促進博士生結合自身專業(yè)與學業(yè)需要,在提升實踐能力的同時獲取一定的勞務津貼。在助研方面,可建立大型課題對外招募平臺,面向博士生進行跨校等跨界招募;在助教和助管方面,可建立“勞務派遣”機制,安排博士生赴附近區(qū)域內有需要的本專科院校進行課程教學或承擔學生管理等輔助工作。
第四,廣泛聯系社會力量,拓展經費自籌渠道。建議國家和地方政府推動行業(yè)企業(yè)或各級機關事業(yè)單位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面向博士生提供參與科技研發(fā)項目或專業(yè)實踐的機會,并按勞提供相應報酬。鼓勵正式的學術性社會組織開展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選題評選并提供相應經費,幫助有需要的博士生完成課題研究。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selfimprovementmoveme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