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ormje"><table id="ormje"><dfn id="ormje"></dfn></table></cite>

<strike id="ormje"></strike>

<li id="ormje"><meter id="ormje"></meter></li>
      首頁>檢索頁>當前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闊步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

      發(fā)布時間:2023-12-18 作者:嚴慶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

      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中心任務可以概括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

      為了圍繞“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中心任務統(tǒng)一認識,推進行動,黨中央就教育強國、文化繁榮等議題開展學習、調研。2023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第九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要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部署,準確把握黨的民族工作新的階段性特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qū)各項工作的主線,不斷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扎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

      這次學習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部署、推進中心任務的系列學習之一,也是統(tǒng)一全黨全社會共識與行動的重大舉措。全面深刻準確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領悟“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標識話語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重申“四個與共”這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涵,在定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意義之后強調:黨的二十大以后,全國各族人民邁上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的新征程,黨的民族工作面臨新的形勢和任務。我們要大力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凝聚磅礴力量;要全面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fā)展,讓各族人民共享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偉大榮光。

      這樣的強調表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基礎與保障,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的民族工作、民族地區(qū)各項工作要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正能量,要切實服務于這一中心任務。

      “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是黨和國家關于多民族國家建設、開展民族工作始終堅持的最為根本的主旨和原則。在新時代,圍繞新的中心任務,只有實施“強國建設”才能更好地維護“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也只有實現“民族復興”才能更好地保障“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

      做好研究、抓好關鍵、做好工作、講好故事

      在隨后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做好研究、抓好關鍵、做好工作、講好故事。

      其一,做好研究——闡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理論的力量源自理論本身的清晰內容、內涵信度與顯著價值。挖掘、傳播理論的力量需要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而理論體系的建設需要遵循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兩個邏輯”實則內隱于“兩個結合”。

      歷史邏輯闡明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歷史與人民的選擇,具有深層的歷史合法性。中華民族這一共同體是中華大地各類人群浸潤數千年中華文明,經歷長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締造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具有共同歷史文化記憶的共同體。

      理論邏輯揭示中華民族形成和發(fā)展的道理、學理、哲理,涉及的理論包括中華民族多元通和哲學、大一統(tǒng)的政治傳統(tǒng)、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馬克思主義的共同體理論、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等等。

      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建設離不開學科、學人、學術。圍繞理論體系建設要優(yōu)化學科設置,加強學科建設,加快形成中國自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三個體系”(史料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激發(fā)廣大專家學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加強青年專家學者的培養(yǎng),推出立足中國歷史、解讀中國實踐、回答中國問題的原創(chuàng)性理論成果。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關于多民族國家建設的中國主張、方略和理論,需要中國的學者、中國的學科、中國的學術去解釋,需要建設與之相匹配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科”,需要優(yōu)化、聚力中國的民族學、政治學、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理論、知識與智慧。

      其二,抓好關鍵——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和文化基礎。

      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這一共同體最大的特點就是“共命運”。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不斷走過分分合合、跨過溝溝坎坎,“一時一事”從未阻擋“共命運”的步伐。這說明決定這一歷史進程、命運與共的力量是從未間斷的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一代代中華兒女傳承、創(chuàng)造文化,滋養(yǎng)文明,得以優(yōu)化進步的文化、文明又不斷地形塑、引領著中華民族的前途選擇和方向堅守。

      深刻理解和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關鍵要從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生機盎然的中華文化、中華文明中去找答案和密碼,也只有這樣才能夠讀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四個與共”的內涵。這意味著,我們要順應歷史發(fā)展大趨勢,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一般而言,公共領域的政治認同、國家認同離不開系統(tǒng)有效的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側重于培養(yǎng)國民的政治歸屬與政治認同,要面向各族群眾加強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教育、“五史”教育、共同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和運用中華文化特征、中華民族精神、中國國家形象的表達體系,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中華文化認同。要實現各民族共命運,要實現中華民族持續(xù)地共命運,就要不斷深化中華文化認同。

      其三, 做好工作——以中華民族大團結促進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發(fā)展的途徑和方式,中華民族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主體,也是現代化建設成果的共同受益者。

      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決定了各民族要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旗幟,推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大團結,就要創(chuàng)造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會結構、社區(qū)環(huán)境和社會條件,持續(xù)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工作。人口散居化是一種趨勢,各民族大流動、大融居成為社會發(fā)展事實,也為改進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提供了現實參考。2020年,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為3371.3萬,流動率為26.9%,與2010年相比,增加了1869.05萬,流動率上升13.38%,增速超過漢族人口增速(9.76%)和全國平均增速(10.08%)。東部地區(qū)少數民族人口占比持續(xù)提升,占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比重從2010年的9.84%升至2020年的13.02%。沿海地區(qū)表現出強勁吸引力,廣東、浙江、福建三地集中了全國60.76%的跨省流動少數民族人口。在此背景下,各地區(qū)根據人口流動狀況,在提高文化適應性等方面創(chuàng)造符合實際需要的交往交流交融條件,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途徑。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各民族人民從業(yè)重點領域已然發(fā)生了明顯變化,從業(yè)領域變化背后的交往關系緊密度也發(fā)生相應的變化。數據顯示,少數民族從事第一產業(yè)的人口比重大幅下降,2000年、2010年、2020年分別是78.85%、69.42%、35.23%。第一產業(yè)以土地、草場為主要的生產資料,從業(yè)者需要依附于不動的土地與草場,而第二、三產業(yè)則主要是“人與人打交道”的產業(yè),尤其是服務業(yè)本身就是人和人直接接觸的“關系產業(yè)”。勞動、生活的過程本身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我們各項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要有利于各族群眾在這一進程中增進“四個認同”。

      人民至上是我們的遵循,我們要圍繞改善民生、凝聚人心推動民族地區(qū)發(fā)展,不斷提高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和水平,促進發(fā)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眾。在制度與治理方面,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規(guī)體系,推動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也就是通過做好新時代的各項工作,讓各民族物質上富裕、精神上富足,全社會和諧和順和美。

      其四,講好故事——宣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從發(fā)生學的角度講,民眾要具備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至少需要三個途徑:以引導、告知為主的教育,包括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以體驗、生成為主的實踐,包括各種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活動、載體;以浸染、滲透為主的氛圍引致,包括富有感染力的環(huán)境打造、氛圍營造。

      宣傳是生發(fā)、增強群體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途徑和手段。要做好做實“四個大力宣傳”,即大力宣傳中華民族的歷史、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成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景?!按罅Α币蟮氖欠秶鷱V、力度大。中華民族的歷史,讓人們喚起共同的歷史記憶,把握歷史規(guī)律,讓人們懂得中華民族從哪里走來;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讓人民更為深切地懂得什么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如何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成就,讓人們深知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的優(yōu)勢,珍惜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景,讓我們知道一起走向哪里,如何把握中華民族的整體命運。

      宣傳是宣傳者圍繞明確目的通過事實或觀念的傳播借以影響他人意識和行動的社會性說服活動。宣傳材料、宣傳渠道和工具、宣傳方式等要素會影響到宣傳效果。為了提升宣傳的效果效率,需要創(chuàng)新方式、豐富內容、拓寬渠道,講出故事味道、故事魅力,才能做到“三個講清楚”,即講清楚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國各民族共同發(fā)展進步的可靠保障,講清楚中華民族是具有強大認同度和凝聚力的命運共同體,講清楚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所具有的明顯優(yōu)越性。“信”則靈,“信”則通,“信”則達,講清楚、弄明白,人們才會用心、用力去踐行。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17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被寫入黨章。時至今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重大方略,這一方略涉及多民族國家的軟實力建設,涉及中華民族凝聚力建設,涉及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未來。

      (作者嚴慶,系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中國民族教育》2023年第12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selfimprovementmoveme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先锋资源不卡在线视频,亚洲激情在线不卡,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不卡,偷偷躁不一样的黄网久久
      <cite id="ormje"><table id="ormje"><dfn id="ormje"></dfn></table></cite>

      <strike id="ormje"></strike>

      <li id="ormje"><meter id="ormje"></meter></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