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ormje"><table id="ormje"><dfn id="ormje"></dfn></table></cite>

<strike id="ormje"></strike>

<li id="ormje"><meter id="ormje"></meter></li>
      首頁>檢索頁>當前

      蘭州大學:精準培養(yǎng)“一帶一路”所需人才

      發(fā)布時間:2024-01-30 作者:尹曉軍 李江萍 李暉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

      “近10年來,共有來自97個國家的留學生來到蘭大求學深造,來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留學生比例達93%?!碧m州大學(以下簡稱“蘭大”)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黎春林介紹說。

      “希望教給他們回國用得上的東西”,這是蘭大教師對留學生的殷切期許。目前,在蘭大,“絲綢之路獎學金”培養(yǎng)的高水平研究生近200人,他們都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fā)揮著重要的交流、溝通和建設作用。

      “我想把蘭大的技術(shù)帶回家鄉(xiāng)”

      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提出10周年,也是威利在蘭州大學的第十個年頭。11月,他順利通過博士答辯。提到未來,威利想要繼續(xù)在蘭大開展博士后工作,“想把更多更好更先進的中國技術(shù)帶回肯尼亞。”

      2013年,當時還在肯尼亞農(nóng)業(yè)大學讀大四的威利,跟隨導師一起參加蘭大熊友才教授在肯尼亞農(nóng)田里給農(nóng)戶們進行的壟溝覆膜技術(shù)培訓。就在那里,他遇見了自己的伯樂。

      玉米從一米長到兩米,畝產(chǎn)提升240%……這是熊友才團隊10多年來往返中肯30多次、帶去壟溝地膜覆蓋技術(shù),讓當?shù)氐挠衩装l(fā)生的“奇跡”。在培訓課上,威利那雙亮亮的眼睛不曾從熊友才身上離開過。

      “在肯尼亞人心里有兩大‘中國工程’,一個是中國用3年時間在肯尼亞修建的自其獨立以來第一條現(xiàn)代化鐵路——蒙內(nèi)鐵路。另一個,就是壟溝覆膜。”威利說,想把蘭大的技術(shù)帶回家鄉(xiāng),為肯尼亞帶來改變。

      十年樹木,威利在蘭大完成了碩士和博士學習。博士期間,威利常會跟著熊友才跑到非洲當?shù)剞r(nóng)戶的田地里,向他們介紹推廣壟溝覆膜?!皦艤细材ぜ夹g(shù)在提高產(chǎn)量的同時,對環(huán)境也是友好的,這一點十分重要?!蓖f。

      而推廣壟溝地膜覆蓋技術(shù),也是我國與肯尼亞互聯(lián)互通、走深走實的實際成果?!啊畠r格便宜、糧食高產(chǎn)、操作簡單’是我們的技術(shù)在肯尼亞能夠大力推廣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們結(jié)合肯尼亞實際情況做出的改變?!毙苡巡沤榻B,目前該團隊在肯尼亞全境成立了8個技術(shù)示范點,正在以每年3000畝的推廣范圍向四周輻射,覆膜處理的玉米產(chǎn)量提高了99—214%。

      “能夠成為一座橋梁”

      當肯尼亞田地里的玉米迎來豐收時,4千多公里外的巴基斯坦,7月街道旁的巴基斯坦國花——素馨花含苞待放。在蘭大完成博士后研究的馬利克回到了祖國。

      2014年,完成碩士學習的巴基斯坦留學生馬利克選擇在蘭大深造讀博,他的漢語十分流利,被身邊的朋友稱為“中國通”。

      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提出的8項行動中指出,要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未來5年把同各方共建的聯(lián)合實驗室擴大到100家。而馬利克根據(jù)自己喜歡的研究方向,當年聯(lián)系到蘭大生命科學學院李祥鍇教授,成為了中巴共建實驗室的一員。

      2022年博士后出站,馬利克回到巴基斯坦,先后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科技大學擔任教師和在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科技部工作。在蘭大留學的這段經(jīng)歷,讓馬利克能把所學帶回祖國,“能夠成為一座橋梁,為中巴友誼做出貢獻,我感到非常驕傲?!?/p>

      從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參會回來不久的生態(tài)學院教授龍瑞軍,對于科技合作、留學生培養(yǎng)有了更深的理解與體悟?!白屟芯柯涞?,讓人才培養(yǎng)落地,真正地教給留學生能夠用得上的東西,畢業(yè)后他們能夠為自己的國家切實解決實際問題,為當?shù)貛韺崒嵲谠诘陌l(fā)展。”龍瑞軍說。

      多年來,龍瑞軍教授帶領(lǐng)團隊,立足甘肅與中亞、南亞國家的相似性,在草地與牦牛領(lǐng)域持續(xù)深耕,將科研成果推向國際舞臺。如今,“一帶一路”上的一個個共建聯(lián)合實驗室,如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人才培養(yǎng)的一個個“驛站”,推動了國際科技合作立體互聯(lián)互通的網(wǎng)絡建成。

      “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

      “蒙古國有60%的產(chǎn)品是從中國進口的,我有很多親戚朋友到中國做生意,但是兩國的法律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想在蘭大學好中國法律。”來自蒙古國的菲靈在蘭大法學院讀完本科后,選擇繼續(xù)在蘭大攻讀研究生。

      本科在蘭大學習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tǒng)的王山木,研究生選擇了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拔以谥袊邮芟到y(tǒng)的漢語教育和教學方法培訓,也能幫助埃塞俄比亞的學生更好地掌握漢語?!蓖跎侥菊f。

      近年來,蘭大在留學生培養(yǎng)上依托本校優(yōu)勢特色學科,所學專業(yè)主要分布在漢語言、漢語國際教育、生物學、政治學、生態(tài)學等學科,覆蓋文理工農(nóng)醫(yī)5大類,提高了人才培養(yǎng)的質(zhì)量和效能。

      澤被萬頃,林茂土沃,這是蘭大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工程力學博士生任澤林的名字的出處。任澤林在碩士階段就跟隨黃寧教授團隊開展環(huán)境科學和荒漠化治理領(lǐng)域的研究,他的名字更像是一份美好的祝愿。

      “伊朗是一個面臨嚴重荒漠化和干旱問題的國家,我希望可以通過研究荒漠化治理和可持續(xù)土地利用的方法,幫助國家改善土地退化和資源短缺問題?!比螡闪终f。

      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在龍瑞軍看來,留學生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學生階段結(jié)交的友誼是比較牢固的,這會為日后的國與國之間的民心相通大有助益。

      “我們將通過繼續(xù)加強‘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qū)的高水平人才培養(yǎng),著力推進聯(lián)合實驗室建設、健康絲綢之路建設,探索新的國際合作機制,促進國際合作交流論壇等重點工作,助力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發(fā)展?!碧m大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負責人遲剛表示。(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 記者 尹曉軍 通訊員 李江萍 李暉)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guān)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selfimprovementmoveme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先锋资源不卡在线视频,亚洲激情在线不卡,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不卡,偷偷躁不一样的黄网久久
      <cite id="ormje"><table id="ormje"><dfn id="ormje"></dfn></table></cite>

      <strike id="ormje"></strike>

      <li id="ormje"><meter id="ormje"></meter></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