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一詞,或許讓廣大教師朋友又愛又怕。在專業(yè)發(fā)展的道路上,教科研工作可以幫助我們提升教育教學水平。但同時,繁雜瑣碎的教育教學工作,有時也會讓我們迷茫無措,一時難以找到教科研的方向。所幸,最近我閱讀了《走向實證——給教師的教科研建議》一書。作為剛踏入職場的新教師,我從這本書中汲取到的不僅是寫論文的技巧與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種開啟教科研的信念和勇氣。
這本書分為四個單元,分別從教科研入門問題、教科研基本方法、教科研內容來源、教科研寫作過程幾個方面,給出了許多實用的建議。在每一個小節(jié)中,作者都設置了三個板塊,分別是“問題呈現”“案例評析”和“一點建議”。按照這幾個板塊,作者先提出教師在教科研過程中常常出現的問題,然后附上詳細具體的真實案例,最后提煉升華,給出自己的建議。作者平實的語言,讓“教科研”這件事看起來不再那么遙不可及、困難重重。
近年來,批判性思維在教育領域是常常被提及的一個詞。從整個大環(huán)境來講,我們一直在說要學會質疑,敢于挑戰(zhàn)權威,但從我個人情況來看,很多時候僅僅停留在“喊口號”階段。在本書中,明確提到了培育批判性思維的幾種途徑,一是“閱讀經典文章和書籍”,包括“撰寫讀后感”;二是“學習研討”;三是“撰寫駁論文”。書中舉了兩個案例,分別是“運用命題作文培育批判性思維”和“以有感而發(fā)培育批判性思維”。讀到這兩個案例時,我感到眼前一亮。首先,“駁論文”這樣的體裁是我之前沒有遇到過的,也從未設想過在教科研中可以采用這樣的寫作形式。如今課堂教學的要求是提升高階思維含量,幫助學生建立起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作為授課教師,我自己本身就需要進行批判性思維的訓練,而駁論文寫作就是一種練習方式。其次,書中以案例形式,向我們展現了一些切實可行的駁論文寫作方法,包括文章結構、思考角度等,我認為這些都是值得借鑒的。
《走向實證》一書在第四單元專門講到“如何撰寫讀后感”,這也是比較出乎意料的一段內容。在過去的學習和工作經歷中,我所理解的“教科研”從來沒有和“讀后感”產生過直接的聯系,而這本書給了我另一種思路。教科研可以“高大上”,也可以“接地氣”?;蛘哒f,從“接地氣”開始的研究,對新手教師而言可能是更友好的一種方式,因為它相對沒有那么嚴格、嚴肅,不至于讓人產生太多畏難情緒。
我讀書時期的一位老師曾經告訴我們,做事情務必“先完成,再完美”。這六個字聽起來簡單,可做起來并不容易。很多人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會過于關注細節(jié),希望在每一步都做到最好,但這樣往往會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并且給人一種“怎么一直完不成”的畏懼心理?,F在我逐漸認識到,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教科研工作也同樣無法一步登天。以新人身份橫掃各類獎項的選手固然存在,但對于“平凡的大多數”而言,勇敢地邁出第一步,并且穩(wěn)妥地走好每一步更重要。例如,書中提到的“讀后感”就是開啟教科研之路的一種方式。并以烏海市海區(qū)一小李娜娜老師的讀后感為例,給我們展示了“基于課堂教學談收獲”的可能性。讀完這個案例,我想起之前讀過的管建剛老師的《一線帶班》,里面介紹了許多班級管理的經驗,我也選取了一些方法用在平時的工作中。其中有的方法很有效,有的則不太適用。針對這種情況,其實就可以作出反思,探究一下為什么不適用,怎樣修改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我認為,教師寫作的核心在于反思,并且是基于真實的情景作出有用的反思。無論采用何種體裁進行寫作,最終目的應該都是改進工作,那么是用“讀后感”,還是用“課例研究”抑或其他來改進,本質是不變的。當然客觀來講,既然教科研的確區(qū)分了不同體裁的寫作,那么其間的差異確實是存在的。在我看來,通往學術之山的路可能有數百級臺階,這些臺階需要一步步邁,一次邁幾步可能會摔倒,而貪圖省力停在半路,必定會錯過山頂的風光。
總之,教科研寫作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吃透艱深的理論,深耕現實的土壤,才能讓教科研之花綻放。主觀來講,眼下務必要克服畏難心理,從小處著手,多聽、多看、多讀,學會作真實有用的反思。
(作者單位系浙江省杭州市澎雅小學)
《中國教育報》2022年12月30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selfimprovementmoveme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