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讀寫十講》 余黨緒 著 商務印書館
我應當是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積極關注者和學習者。在《思辨讀寫十講》之前,我讀了余黨緒老師關于思辨讀寫的多本書,并在刊物上找到余老師以及多位老師討論思辨性閱讀與寫作的文章,后來,又了解了他主持的關于思辨性教學課題的結項總結。我知道,這本《思辨讀寫十講》,應當是余黨緒老師關于思辨讀寫的理論和實踐概括的總結,他之前所寫的書文和所主持的課題中包含的基本原理、觀點方法、實踐經(jīng)驗和典型案例,在這十講里都濃縮地集中呈現(xiàn),有些精彩的討論也作為附文以饗讀者。作為讀這本書的受益者,我想說說自己的真實體會。
20、21世紀之交,被稱作世界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開端,信息時代到來的迅速令人目眩,影響到很多領域,特別是教育。從應試教育轉變?yōu)樗刭|教育,正是在這個時期提出的。在應試教育與文理分科的形勢下,語文教育首當其沖,出現(xiàn)了太多的問題。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以印歐語為基礎建立的語法體系,經(jīng)過幾代語言學家的努力,仍然無法有效地應用于語文課程。既然“字詞句篇,語修邏文”這一套行不通,語文教育的“感悟”思潮便開始興盛起來,罔顧語義解釋和文意分析的基本原則,泛言感受、體驗的語文教學逐漸盛行。經(jīng)過20多年來很多教師的不斷實踐和深度思考,理解型和思辨性的語文教學逐漸成熟起來,余黨緒老師的那些論著,還有與他一起思索討論、認真實踐的很多教師們的課例,沖破了時潮,成為極有說服力的研究成果。
其實,語文課程是否需要走向理性,是不是停留在直覺、頓悟等靈感式的心智活動上可以完成它提高全社會公眾語文素養(yǎng)的任務,這個問題從理論上并不難陳說。在信息時代,知識已經(jīng)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為大家共有,查找知識的方式也已經(jīng)非常人性化。但是,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的變化紛繁詭譎,能夠知道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需要什么知識,才是人才的關鍵,這些都是要憑借語言文字應用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里說過“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xiàn)實”,這是真正的經(jīng)典話語。大家都說語文活動無非是“聽說讀寫”且主要是面對書面語的讀和寫,其實在更深層的界面上,語文課是要解決“想”的問題。如果讀和寫的背后沒有“想”,也就是不能入腦入心,怎么能產生和發(fā)展出體現(xiàn)在一個人精神和行為中無處不起作用的素養(yǎng)?而理性的思維才是自覺的“想”,是解決問題的制高點、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初始點。為了這個“想”,2017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原來的“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這兩個語文活動的基礎上,加上了“梳理與探究”一項,強調了自覺思想的不可缺少;而在闡釋那四個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關系圖上,一直是把語言和思維直接相連放在中軸線上,而把文化和審美放在它們的兩翼。
不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這些道理要體現(xiàn)在語文教學課堂上,產生每一堂成功的、有效的、高質量的教學,其實非常復雜。教師想明白了,又引領學生去得出真實、深刻而有說服力的結論,還要將用語言建構和承載的思想變成師生的共識;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學會深度思考后的優(yōu)質表達,這應當是一種智慧。余黨緒老師是這個教學實踐的先行者、成功者,又是這種踐行理論比較系統(tǒng)的總結者。從這里去體會《思辨讀寫十講》的價值,應當有益于我們去讀這本書。
這是一本真誠而自信的書。余老師在長期的實踐和潛心的思考后,他的書表現(xiàn)出難得的真誠。面對那些已經(jīng)被文學史、被歷史和現(xiàn)代名人做出過結論的文本,他敢于挑戰(zhàn),自己先用批判性思維對文本做了反思,之后和學生討論,師生共同得出結論。與那些死記硬背文藝理論教條的所謂“理論探討”相比,這才是語文課程中真正的文學閱讀。對那些普通人會覺得“不靠譜”的結論,余老師真誠陳述,坦率維護,是因為,他理由充足,充滿自信,也有了思辨的自覺,產生了信念。
這也是一本雄辯而透徹的書。“充足理由律”是形式邏輯最重要也最高端的定律,這本書里的案例,有很多帶有一反常論的挑戰(zhàn)性討論。不僅是案例,理論也是一樣。為了給批判性思維一個合理的解釋,讓思辨性閱讀與表達這個實踐性很強的命題有充分的根據(jù),他引用了不少古今中外的理論和名言來闡釋它的內涵和原則。在這本書里,最重要的引用都與作者的立論緊密相扣。比如杜威的“目的、過程與材料”,余老師稱為“思維的三要素”,自覺的“目的”既是思維的立足點,又是思維的落腳點,確實是批判性思維的第一要素。“過程”即“連貫有序的邏輯推理”,也就是一種符合事理的思路。而“材料”,就是用語言建構出來承載思想的文本。余老師采用三要素理論,正是因為它完全符合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事實與規(guī)律:在明確目的的指引下,用符合規(guī)律的思路,發(fā)掘出文本的思想,這就是思辨閱讀。而建構出符合語理的話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這就是思辨寫作。理解文本的思想和表達自己的思想,提高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這是批判性思維發(fā)展的兩個側面,體現(xiàn)了語言和思維的辯證關系——只有符合思路的準確語言,才能夠承載理性的思維。
這還是一本務實而清醒的書。在《思辨讀寫十講》里,余老師用理性來提倡理性,所以分外清醒。他著重講批判性思維在語文教學里的作用,用多個教學案例來闡發(fā)理念,有極強的針對性。全書貫穿著一個很重要的思想:理性思維存在于每個人的日常生活與實踐之中,教育的作用只是將它們激發(fā)出來并促使其自覺化,經(jīng)過長期而專業(yè)的訓練,使其“發(fā)展與提升”。他的清醒還表現(xiàn)在另一方面,那就是在特別強調理性思維的時候,還同時強調了感情、沖動、本能等非理性活動的作用。形象思維和直覺、感受等精神活動,常常是理性思維的起點,雖然是產生思想的“催化劑與助燃劑”,但在語文課程里引領學生走入理性思辨的時候,這種催、助作用往往是很強大的,要很好地運用它,發(fā)展它。這些辯證而不絕對的論述,散落在這本書中,應當引起讀者的注意。
余老師對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研究歷經(jīng)多年,有了很多積累,已經(jīng)比較成熟,這表現(xiàn)在許多深刻的體會和精彩的言語上。有很多話語,是缺乏實際體驗、沒有深思熟慮的人說不出來的。比如他說“閱讀是與作者的較量”,又說“忘我恰是讀者的悲哀”,把用批判性思維進行閱讀時作者和讀者的微妙關系,講得那樣細膩而深刻。
本書第三講談思辨性閱讀的內涵、路徑與意義,余老師用12個字來概括——基于文本,立足反思,旨在求真。在這一講里,他說到文本的“本”與“真”。他說:“在閱讀教學中,我們一直強調還原與落實。還原,先得承認有個‘原’;落實,先得承認有個‘實’。原與實,其實就是本與真?!敝?,他又說:“廓清語言與修辭的迷霧,從語言表象進入義理內蘊,‘還原’出文本之‘本意’。這是一個文本細讀與梳理的過程,也是一個實證與澄清的過程,旨在厘清文本內部的要素、結構與意義的關系,厘清文本中的事實、邏輯與價值的關系。實證,強調盡可能排除自我觀念與情感的影響,一切推斷都必須基于文本的限制;澄清,強調的是剝離和懸置包括作者在內的所有非文本因素,正本清源,探求本意?!边@是一段多么精彩的闡釋,將訓詁、語義與思想的關系,也就是《文心雕龍》所謂“沿波討源,雖幽必顯”的道理,闡發(fā)得淋漓盡致。
余黨緒老師的思辨性讀寫教學已經(jīng)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有了很多同道與同行者。當然,任重而道遠,《思辨讀寫十講》所講的大多是高中語文課,而思維的培養(yǎng)是要從小做起的。教師們不滿足于語文課只是選一些短文,問題是:短文就一定淺嗎?批判性思維是不是只有在整本書閱讀里才能體現(xiàn)?語文課不能到了高中才走向理性,而應當在不同的學段里適應學生的年齡特征,為理性思維培養(yǎng)打下基礎。初中去為小學補課,高中再去為初中補課,不是長久之計。如果一位高中教師面對的學生從小就善于思考、善于表達,到了高中,教師就用不著停下來去整理語言,學生的思想也會更加自由自在地翱翔在從想象到理智的高空,為他們走向社會后正確思考、明辨是非、快意創(chuàng)造打下更好的基礎。所以,這本書并不是只與高中語文教師去交流,應當還有更為普遍的閱讀價值,讓大家從書中看到更多的責任和更清晰的愿景。
(節(jié)選自《思辨讀寫十講》序,題目為編者所擬。作者系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組長、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4年11月27日 第10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selfimprovementmoveme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