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二維碼收看“給老師的讀書會”
領讀者說:閱讀教育專著,特別是閱讀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經典著作,對教師具有重要意義。這樣的閱讀可以豐富教師教育教學的智慧,可以更新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還可以激發(fā)教師的教育熱情,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教師堅定教育的理想。今年10月到11月,我作為中國教育報讀書會領讀者,與全國各地的老師們共同研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專著《生活即教育》。21天的共讀歷程,我們在閱讀中思考,收獲滿滿。
1 向教育家學習 領悟教育本質
陶行知先生是大家所熟知的教育家,他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對今天的教育人仍有極大的啟發(fā)意義。他認為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教育改造生活,推動生活的發(fā)展;教育與生活兩者相互促進,共同前進。這些都強化了我們的認識:教育與生活緊密相關。一邊閱讀《生活即教育》,一邊思考他的教育理念,一邊聯(lián)想到教育和生活的連接,共讀教師都受到啟發(fā)和觸動。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學習,特別是專業(yè)化的學習,但是教師們容易忽略生活是學習的基礎,聯(lián)系生活是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尤其在今天,我們特別要重視在學習中,從生活這個角度去邁進,這樣才能夠真正將我們所有的努力,變成教育教學的行動和更有益的探索。通過這樣的一種領悟,我們意識到今天開展這樣的專業(yè)閱讀,是通過閱讀回顧先賢思想,關注到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改革方式和方法。
教學特別強調要聯(lián)系生活、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因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之中,聚焦在知識本身的時候是枯燥的,是無味的,常常不知道學習它的意義和價值在哪里,它跟生活有什么關系。但是如果有了生活的鏈接,學生就能夠基于生活情境的真實問題進行探索,從而領悟學習的意義和價值。閱讀《生活即教育》,教師可以加深對此的理解,并從中得到改進教育教學和實踐的啟示。在領讀過程中,我們也以這樣的例子引導大家深刻思考“什么是教育”:陶行知先生曾經應邀到一所學校去作演講,他走上臺的時候,抱著一只大公雞。他在雞的面前撒了米粒,然后按著雞的頭讓它吃,結果越按雞越掙扎,三五分鐘一粒米也沒吃到。正當大家疑惑不解時,陶行知先生把手松開,后退幾步,這只雞不再掙扎,穩(wěn)定下來后開始自己低著頭不停地啄米吃。聽演講的人一下明白了:我們不能逼迫著學生去學,而應創(chuàng)造一個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引導學生主動地去學。這是多么樸素的教育理念啊!我們創(chuàng)造學習環(huán)境,本身就是在做教育,我們的引領過程也是在做教育,而不是逼迫學生學習才是做教育。
讀陶行知的教育著作,我們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我們應該好好地去讀一讀《生活即教育》這本教育專著,看一看這位先賢教育家是怎樣在教育和生活中架起一座橋梁,把生活中最樸素的道理變成教育的。這樣的專業(yè)化閱讀,會增進我們的教育智慧,豐富我們的教學方法,提高我們的教育教學專業(yè)水平。
2 閱讀思考探尋 收獲感悟新知
閱讀一本教育著作應該和讀別的書籍不同。教育人讀教育著作,是為了從中獲取專業(yè)進步的營養(yǎng),所以應帶著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問題去閱讀,并且也應從該書的特點入手閱讀。《生活即教育》這本教育專著有六章,共五十六篇,闡述了關于教育的諸多問題。我們倡導閱讀時帶著問題讀,以便有針對性地思考,獲得感悟,催發(fā)新知。當然,我們也提倡就自己的問題深入思考,還統(tǒng)一就一些篇章的核心內容提出思考問題,以便在循序漸進開展閱讀的同時能夠與大家分享交流。
例如,閱讀《信念篇·為中國教育尋覓曙光》這一章中的《新教育》《教育的新生》等篇時,我們提出“陶行知認為的新教育中,哪些方面應該是新的”請大家思考;閱讀《創(chuàng)造的教育》《創(chuàng)造宣言》等篇時提出“‘創(chuàng)造的教育’的關鍵是什么”“為什么說教師的成功是創(chuàng)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請大家思考;閱讀《生利主義之職業(yè)教育》《試驗主義與新教育》兩篇時,提出思考問題:“辦好職業(yè)教育,國無游民,民無廢才,富可均,民自足。你認同嗎?”閱讀《為中國教育尋覓曙光》《中國鄉(xiāng)村教育之根本改造》等篇時,提出“中國鄉(xiāng)村教育改造的根本是什么”與大家一同討論。再例如,閱讀《素養(yǎng)篇·第一流的教育家》中《學問之要素》《學做一個人》等篇時,提出“為什么學生和老師都要做一個‘整個的人’”這樣審視教師自身的問題;閱讀《育才十字訣》《育才二十三常能》等篇時,提出“十字訣和二十三常能(特別是初級十六常能)在今天的人才培養(yǎng)中還有意義嗎”激發(fā)大家聯(lián)系現(xiàn)實思考;閱讀《殺人的會考與創(chuàng)造的考成》《第一流的教育家》等篇時,提出“什么樣的考試是好的考試?什么樣的教育家是第一流的”。閱讀《實踐篇·以教人者教己,在勞力上勞心》中《行是知之始》《以教人者教己》等篇時,我們建議教師重點思考“為什么教學做要合一”;閱讀《如何引導學生努力求學》時,則請教師試總結“如何以正確的方法引導學生努力求學”。在閱讀《民主篇·文化為公,教育為公》這一章時,最重要的是提醒大家就“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些熟悉的句子細讀原著,記下自己新的感受。最后在閱讀全書核心章節(jié)《生活篇·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窌r,我們討論了“傳統(tǒng)教育與生活教育的區(qū)別是什么”等問題,還請教師就“陶行知認為生活教育的特質包括哪些方面”等話題進行了交流。
我們共讀《生活即教育》這本教育專著的21天里,大家始終帶著問題閱讀,并在深入閱讀和思考中收獲滿滿。教師們紛紛表示這種由領讀者引導、持續(xù)打卡共讀,又有讀思結合、群內交流的方式,比聽別人談閱讀感受、看別人的讀書筆記的理解要深刻得多,在個人內心豐盈、教育教學等方面都有新的領悟。共讀一本好書,既是精神的滋養(yǎng),又有理念更新,更有方法指引,可以更好地指導教育教學實踐。
3 共讀促進發(fā)展 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
閱讀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參加共讀的教師都感受到這位教育家的智慧,從中獲取了教育的力量,獲得教學的啟發(fā)。共讀使教師們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主觀上堅定了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決心,客觀上對專業(yè)發(fā)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教師們紛紛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顯示出閱讀《生活即教育》這本專業(yè)著作所取得的收獲。
有的感悟體現(xiàn)了教師們的精神升華。西安市曲江第二中學的楊榮老師對“創(chuàng)造的教育,關鍵是行動”感悟格外深刻,他寫道:“有行動的勇敢,才有真知識的收獲。只有行動了,才會生發(fā)出問題?!蔽靼彩衅呤袑W的張佳媛老師在關于“如何引導學生努力求學”的閱讀中體悟出方法:“教師有了好學、好問的態(tài)度,才能熏染、督促出好學、好問的學生;在精進學問上下功夫,以專精的學問教授學生、以科學的方法引領學生?!遍L治市容海學校初中部的劉俊玲老師、西安市第八十二中學的劉文卷老師、烏魯木齊市第三中學的韓永利老師都對“何為整個的人”進行了深入思考:不管是學生還是教師,都在各自的領域不斷提升,遇見并成為更好的人。學生和教師都要做一個“整個的人”,他們不僅要在學術上有所成就,還要在道德、情感、社會責任等方面全面發(fā)展。商洛市商州秦韻學校的王文波老師對“知行合一教育”感悟頗深:“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體現(xiàn)了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而“創(chuàng)造的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部分。
有的思考體現(xiàn)了教師們的責任意識。山東省禹城市步云小學的趙春東老師在讀“教育為國家覓曙光”時聯(lián)系現(xiàn)實思考:“陶先生講的對時下的農村教育仍有現(xiàn)實意義。工業(yè)化的進程、城鎮(zhèn)化的建設都對鄉(xiāng)村教育有很大的沖擊,如何平衡發(fā)展?”江西省景德鎮(zhèn)一中的王忠良老師讀《第一流的教育家》后分享了他的感受:“敢探未發(fā)明的新理,即是創(chuàng)造精神;敢入未開化的邊疆,即是開辟精神。創(chuàng)造時,目光要深;開辟時,目光要遠?!焙幽鲜∏哧柺幸莘蛑行男W的王春艷老師在《生活教育之特質》的閱讀體會中強調教育應與生活緊密相連,注重實踐與創(chuàng)新。天津市濱海新區(qū)欣嘉園第一小學的張竹林老師思考了什么是“好的考試”,認為其應具公平性、有效性、可靠性、全面性、適應性。西安市第七十中學的劉梅老師更堅定了“教育當立足于生活”的信念:“一定要明確教育究竟為誰培養(yǎng)人才、要培養(yǎng)怎樣的人才、怎樣培養(yǎng)人才的問題?!?/p>
此次共讀教育專著,我們每個人都收獲甚多。正如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區(qū)第一小學的譚玲老師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后分享她的感悟:“教師首先要進行自我再教育,而且個人學習不如集體學習,偶爾學習不如經常學習。只有天天學習,天天進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學之樂而無教學之苦。”正因如此,我們真誠地希望更多教師拿起書來,做一個真正的讀書人,多讀書,讀好書;更要多閱讀教育類著作,從中獲得更多的教育智慧,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努力踐行教育家精神,為促進教育高質量發(fā)展作出應有貢獻。
?。ㄗ髡哔Z玲系陜西省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教育報2023年度推動讀書十大人物,廖蔚芬系陜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學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4年12月11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selfimprovementmoveme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